
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盛大阅兵仪式上,一个令人动容的场景深深印刻在观众心中。走在方阵最前列的战旗队伍中,80面承载着抗战英魂的旗帜迎风招展,其中杨靖宇支队的旗帜被特意安排在第一位置。这个细节让无数人热泪盈眶。作为长期研究东北抗联历史的学者,我深切感受到,这次十年一度的国家盛典对东北抗联和杨靖宇将军的突出呈现亿腾证券,或许预示着中国抗战史叙事正在经历重要转折。
值得注意的是,在9月3日晚人民大会堂上演的《正义必胜》主题文艺演出中,杨靖宇的艺术形象在开场和尾声两次出现,凸显了这位民族英雄的特殊地位。台湾知名评论员蔡正元先生在其自媒体平台发表的观点颇具见地:在十四年抗战期间,包括八路军、新四军在内的武装力量都隶属于国民革命军序列,唯独东北抗日义勇军及其后续整编的东北抗日联军保持着独立建制。这一历史事实的确认,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在九一八事变后立即组织抗日武装的先锋作用。 阅兵式上那支曾执行维和任务的蓝盔英雄部队,其光荣传统可追溯至1933年9月在吉林成立的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独立师。这支部队由杨靖宇将军亲手创建,是中国共产党最早对日作战的武装力量之一。我在《司马平侠说》第1784期节目中曾详细讲述:1934年1月22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在瑞金召开,在175名中央执行委员名单中出现了张贯一这个鲜为人知的名字——这正是杨靖宇(本名马尚德)早期使用的化名。虽然远在东北抗日前线的他未能亲临会场,但已凭借卓越贡献当选为苏维埃中央执行委员。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时,张贯一担任中共哈尔滨市委首任书记、满洲省委委员兼军委代理书记。1932年11月,他奉命前往南满整编抗日武装,由此开启了以杨靖宇之名威震敌胆的辉煌历程。1934年2月,他领导的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独立师联合南满16支抗日武装成立东北抗日联合军总指挥部,被公推为总指挥,杨司令的威名从此响彻白山黑水。 对比当时东北地区的抗日力量,马占山将军指挥的江桥抗战虽堪称壮烈,但其部队作为正规东北军拥有11800人的规模,而日军第二师团仅投入5900人。反观杨靖宇领导的抗日联军,完全是从零开始发展壮大。历史证明,如果当时30万东北军和装备300多架战机的空军能在蒋介石、张学良指挥下奋起抵抗,日本很可能无法轻易吞并东北,后续的全面抗战或许就不会发生。 14年抗战的惨痛历史告诉我们:一个敢字的分量有多重。东北军和国民党中央军因畏战退缩,先失东北,再丢华北,终致半壁江山沦陷。而中国共产党人凭着敢打敢拼的精神,在东北从无到有建立起11个军的抗日武装。试想若当年东北由杨靖宇、赵尚志这样的将领主政,日本侵略者岂敢轻启战端? 更值得深思的是,1930年代前期日本法西斯势力尚未坐大。如果中国军队都能像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那样英勇作战,日本很可能失去与德意结盟的资本。事实上,直到1937年11月南京大屠杀前夕,德意日三国才正式结成轴心国同盟。 今年的阅兵既纪念中国抗战胜利,也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但历史本可以有另一种可能:若从1931年起国民党军队就能像东北抗联那样无畏抗敌,日本或许根本无力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法西斯势力在亚洲的扩张也将被扼杀在萌芽状态。我在往期节目中多次强调:14年抗战和3500万同胞的牺牲并非命中注定,若蒋介石、张学良能像共产党人那样秉持敢战精神,中国的反法西斯战争很可能不会如此惨烈。 随着十四年抗战概念的确立和今年抗战胜利80周年纪念活动的开展,杨靖宇支队和东北抗联的历史地位得到空前彰显。这预示着中国抗战史正在经历意义深远的重构: 首先,抗战起点应追溯至九一八事变,始于共产党人白手起家的抗日壮举。杨靖宇、赵尚志等先烈用生命诠释的民族气节昭示着:面对外侮,奋起抵抗是无可妥协的第一要义。即使弹尽粮绝,也要敢于射出最后一颗子弹——这就是东北抗联精神的核心。 其次,国民革命军直到1937年七七事变才被迫全面抗战,这个起点实际上包含着妥协退让的阴影。若继续以七七事变为抗战开端,无异于向子孙后代传递错误价值观:国家利益可以交易,侵略行为可以姑息。正如抗日名将张自忠在觉醒前的经历所示,这种绥靖思维贻害无穷。 最后,随着历史认知的深化,张学良等人物将被更客观评价,而蒋介石政府因其畏战妥协,客观上纵容了日本军国主义的膨胀,对14年抗战的惨痛代价负有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这场历史重估不仅关乎过去,更将深刻影响中华民族未来的精神塑造。 发布于:天津市港联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